社會各界協作推廣照護食  讓吞嚥困難人士食得「喜」 

特約

發布時間: 2024/07/29 00:00

分享:

分享:

社聯透過共創形式聯繫不同社區持份者,建構照護食生態系統,共同推動「照護食」。

香港的人均壽命持續上升,伴隨而來是人口高齡化帶來的種種挑戰和機遇,需要社會各方共同應對。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是人生一大樂趣,但吞嚥困難卻可能把進食變成苦差,只能退而求其次,食用稀爛的食物,大大影響進食體驗及生活質素。

關注到吞嚥困難人士的需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下稱社聯)早於2017年開始推廣「照護食」,並成立照護食工作小組,透過共創形式聯繫不同持份者,建構照護食生態系統,共同推動「照護食」。

社聯建構「照護食生態系統」,串連各方合作以協調及推動照護食持續發展。

為了令照護食更普及,社聯於2023年推出《照護食標準指引》,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把飲品和食物劃分為不同級別,配合科學化的數據、本地適用的詞彙描述、菜式烹調方法、應用範例及常用標準對照表等,結合成一套全面、簡單、實用及本地化的標準指引,讓各持份者有可使用的系統化標準。

照護食普及 受惠者不限「老友記」

社聯點子匯主管盧惠敏表示,雖然照護食在香港已漸具雛型,但在推行計劃時仍需面對一些挑戰,其中公眾對照護食認知不足,缺乏相關教育是問題之一。從商業角度,餐廳或飯盒供應商對開展照護食市場仍抱持觀望態度,何況推動廚師學習製作照護食,過程也得花點時間和心力。

盧惠敏指出社聯對此已有一系列應對措施,例如透過教育推廣,讓社區長者及早察覺自己的吞嚥能力情況是否出現轉變,以適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社聯亦連繫不同持份者,例如透過與國際廚藝學院及中華廚藝學院合作,着眼於培訓新一代的廚師,包括以比賽及師徒形式推廣照護食。

盧惠敏強調,照護食生態系統非常依賴各方協作,而政府的牽頭尤其關鍵。政府早於2020-21年度預算案增撥7,500萬元資助安老服務單位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提供軟餐;而2022-23的預算案更將受惠者擴闊至接受資助院舍及社區康復服務的殘疾人士,2023-24年度起每年增撥5,440萬元,相信有助推動更多院舍關注並引入照護食系統。

近期更推出「照護食。有啖好食」社區食得喜計劃(下稱計劃),為社區有需要人士提供嶄新的照護食飯盒,特點在於食物經過烹調處理,令其形狀大小、軟硬黏稠度相對容易咀嚼吞嚥,同時保留食物的味道和營養,讓咀嚼吞嚥能力下降的人士也能安全有尊嚴地有啖好食。

實行本地照護食標準 回應吞嚥困難人士需求

作為計劃的合作伙伴之一,九龍樂善堂轄下社會企業──「樂『膳』堂營養膳食服務中心」致力於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照護食餐膳,並於計劃中作為其中一個派飯地點。樂善堂社企部署理社企項目發展經理陳偉基表示,機構轄下社企樂「膳」堂營養膳食服務中心有提供相關服務的經驗,但亦希望藉此計劃提供更深層次的服務。「我們了解到市場上對照護食有一定需求,因此希望能精準地定位及有效解決有吞嚥困難人士的營養需求和飲食安全的問題。」

陳偉基透露,在參與計劃的初期,營養膳食服務中心的廚師對分辨照護食等級的食材及等級處理上未太深入了解,對此,社聯提供了適切培訓予廚師;加上員工能在計劃中透過和專家合作接受專業的培訓,學到相關的食物安全或營養的知識,不但提升照護食製作技術,更能提升他們的工作滿足感。

同時,社聯亦安排言語治療師為使用者評估合適的餐單,過程中可增加中心工作人員及服務使用者的知識。陳偉基說:「照護食不代表單純把食物煮至稀爛,計劃有指定的食材處理方法及煮食流程,為照護食提供本地化及統一的標準,有助提升照護食的吸引力,改善口味,讓有需要人士也可愉快地進食。」

本地化的統一標準有助提升照護食的吸引力,讓有需要人士也可愉快進食。

此外,機構自身亦有不少意想不到的收獲。「社區食得喜計劃滿足了服務使用者的特別需要,增強了社區對營養膳食服務中心的信任和支持,同時亦促進了相關的服務發展。」展望未來,陳偉基表示社企團隊與社聯有定期聯絡及協調,並會持續優化計劃,中心亦陸續為現有餐單全面加入照護食種類等級,方便有需要人士了解及訂購。

照護食不只求飽肚 需營養滋味俱全

在計劃的第二階段,計劃合作伙伴之一的救世軍負責招募地區內的有需要人士及跟進情況,於逢星期一至五的中午派飯,並讓他們填寫問卷及面見言語治療師。救世軍旺角長者綜合服務海嵐長者中心社工溫浩軒表示,在接觸長者的過程中,他發現許多長者不知道自己有早期吞嚥困難,而透過參與計劃及培訓,可有效減少身體機能衰退。

為吞嚥困難患者提供營養均衡且美味的膳食,遠比想像中重要。中心近年致力推廣「伊甸抉擇」理念,鼓勵長者在日常生活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最重要「有得揀」,提升生活幸福感。「照護食為吞嚥困難患者提供豐富的選擇,吃飯不再只是追求飽肚,最重要的是賣相較好而非稀爛的食物讓他們也可有尊嚴地進食,提升生活質素。」溫浩軒以一名參與計劃的婆婆為例,婆婆以往只能自己烹煮千篇一律的菜式,參加計劃後才發現自己有早期吞嚥困難,現在每天準時到中心取餐,對「今日食乜餸」滿懷期待,重拾生活樂趣。另外,也有參與計劃婆婆學會自己在家做咀嚼肌運動,積極改善咀嚼狀況。

不少長者每天準時到中心取餐,並對「今日食乜餸」滿懷期待,重拾生活樂趣。

溫浩軒補充,除了吞嚥困難人士,照顧者亦反應正面,計劃既為他們減省準備一餐的功夫,減輕照顧壓力,又可從中心的工作人員學到照護食製作貼士,回家自行製作合適照護食。

第二階段第一期計劃完滿結束 共派發超過5,000個飯盒

社區食得喜計劃為期兩年,分為四期,預計於不同區域派發按《照護食標準指引》製作的24,000個飯盒,第二階段現已結束,共派發超過5,000個飯盒。展望未來,盧惠敏指計劃將惠及更多市民。「照護食不只是給老友記的,其實有很多吞嚥困難的人士,例如中風患者、癌症患者等,他們也十分需要照護食。」她又強調,吞嚥困難人士的照顧者也需要相關的知識,如了解照護食的製作及購買方法等,除了「做大」本地市場,更期望計劃能逐步推廣至大灣區市場,把《照護食標準指引》引入內地,以迎合大灣區養老趨勢。

(特約)